执行力变革与绩效
发布日期:2015-04-03浏览:1767
改善绩效,执行力是一个重要因素。如何提高执行力,企业各有各的做法,各有各的看法。但较为趋同的看法是,搞好影响执行力的制度、流程和管控方式建设是关键。我并不反对这些因素的研究与改善。但仅就这些方面来研究执行力提升问题,仍是有失偏颇的。
我们必须回答这样一些问题:为什么你的属下要执行你的决定?你的属下在什么情况下会愉快并创造性的执行你的决定?为什么制度、流程完备了却往往限制了执行力的提升?……回答这些问题,可以从四个角度来分析。
第一,从战略角度来分析。战略是为目标(我这里将目标、愿景、理想“混为一谈”)服务的。但企业战略意图往往被制定战略者“贪污”了,战略制定者将战略意图没有很好的贯彻给管理者和员工们,导致战略执行出现偏差,效率降低。战略意图为什么不能有效贯彻?主要有几点原因:一是制定战略者认为没必要将战略告诉全体管理者,更没必要告诉普通员工,只要主要管理者了解就可以了(实际上很多时候主要管理者也未必清楚),大家只要 按决策者意图做好执行就可以了。试想,不了解战略意图的执行,能执行的好吗?(可悲的是,到目前为止,很多领导者依然我行我素,坚持犯同样的错误);二是
制定战略者不知道如何宣传战略,在方法上失当,比如时间选择,宣传方式选择等等,导致企业领导者的战略意图不能较好传递给管理者和员工;三是制定战略者意
志不够坚定,不能在遇到阻力时,比如管理者和员工不理解、有质疑等情况下,坚定
自己的战略决策,做出有效的疏导和宣传,导致战略意图不能较好的为管理者和员工接受,影响战略的有效执行;四是缺少战略实施办法。决策者时常错误的认为,
制定好战略,交由执行层执行即可,自己在战略执行中的定位失当,不能很好的把握战略执行进程。实际上,战略执行比战略制定任务更艰巨,决策者在很多时候必
须身先士卒,冲锋在前。
第二,从制度、流程角度来分析。有了战略目标,便会进行分解,通过分解目标让各作业单元发
挥作用,支撑战略实现。为了让战略目标有效执行,企业常会用制度、流程做保障。但问题又出现了。这些问题是:执行者只按规则出牌,绝不越雷池一步,你让我
怎么做,我就怎么做。结果经常事事违愿,执行者是按照规则办事了,但目标却没有实现。让决策者大为失望和恼火。这里的原因有两点:一是基本制度、流程与战
略不匹配,不适应管理要求,又缺少调整机制和办法,不能及时作出调整;二是企业考评方法与第一条中的制度、流程配套,却不能很好的与战略相匹配,使考评围绕制度、流程考评,没有围绕战略目标(结果)考评,从而导致战略执行偏差。
第三,从文化角度来分析。前面提到的制度、流程问题,可以延伸到文化问题。从管理角度看,永远没有完美的制度和流程,因此,需要员工在执行过程中进行“补
缺”。这个“补缺”蕴含着这样一些含义:一是当制度、流程缺失时(判断缺失的标准是:一切行为是否有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),管理者和员工能够主动寻求改变,这既体现执行责任,又展示执行能力;二是为什么能够做出“补缺”?源于企业文化中有鼓励员工创新,容忍错误,赋予员工围绕“有利于战略目标”实现,勇于进行行为调整的“权力”。这样,员工才能做出合理反映,合理举措,从而为战略目标做贡献,而不是为制度、流程做努力。
第四,从团队角度来分析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,企业中关注团队建设远重于对单个人的关注。现在提出“双商”团队建设,即建设一个智商、情商都不错的团队。这
样的“双商”团队,才更会有执行力。建设“双商”团队,并不乞求团队成员中每个人都具备同样的条件,那是一种理想状态,通常难以达到。我们只希望一个团队组合中,实现“双商”协调,发挥整体作用即可。从现实中来看,组合效力远大于一个人的单打独斗。我不排除企业早期可能更倾向于培养几个“双商”英雄的作法,但从长期来看,这既没必要,也是不经济行为。我们只要根据要求解决关键人才的“双商”问题,就能够较好地解决企业执行中的人的因素问题。
归纳以上问题,我认为解决执行力问题的核心前提是建立共同的目标,设计实现目标的系统措施,让大家既接受这个目标有了解实现目标的基本措施,才能有良好的
执行力产生。员工对目标和措施有了充分了解和理解,才能自觉围绕企业战略做好自己的工作,才可能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工作做法,以满足战略需要,有了这些
前提条件,才能谈得上制度、流程等管理问题。那种拘泥于管理技术本身的东西要有,但没有好的前提,这些技术只能有害,而没有力量、没有收益。决策者应清醒认识到这一点,否则,埋怨员工能力不强、执行不好、影响战略实现,就是荒谬的结论。